当前位置: 社区服务 > 文化(创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我国根据各级政府和单位申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划分了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截至2008年6月,在国务院先后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类: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I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是指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且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如民间故事、民间戏曲、民间曲艺、神话、传说、歌谱、谜语、谚语等。优秀的民间文化不仅具有优越的艺术性,而且包含很多历史信息。传承和研究民间文化可以了解当地人民在某个特殊时期的生活态度、民族信仰、价值观念等。民间文学具有鲜明的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直接的人民性。

  II 传统音乐(民间音乐)

  传统音乐是指形成并流行于民间的歌曲和器乐曲,包括民间舞蹈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民间音乐的作者一般是有创作才能的不出名的民间艺人,他们往往既是创作者又是表演者。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表现手法和技巧上具有丰富性,因场合和氛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III 传统舞蹈(民间舞蹈)

  传统舞蹈产生、流传于民间,是一种风格鲜明、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舞蹈,它反映人民的劳动、斗争、交际和爱情生活。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舞蹈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性格、宗教信仰、地理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而显现出风格特色的明显差异。

  IV 传统戏剧

  传统戏剧,中国的戏剧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这里所指的传统戏剧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常见的表演形式有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传统戏剧具有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的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法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传统戏剧的另一个特征是程式性,舞台动作的表现有一套固定的程式,在程式的规范之下又有灵活性。

  V 曲艺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我国仍活跃在民间的曲艺品种有400个左右,它们虽有各自的发展历程,但都具有民间性、群众性的艺术特征。曲艺不同于戏剧,戏剧由演员装扮成固定的角色进行表演,曲艺演员不装扮成角色,通常一个演员模仿多种人物,以“一人多角”的方式,通过说、唱,或似说似唱,或又说又唱来叙事、抒情,把人物和故事演绎出来、曲艺表演起来比戏剧简单、朴素,通常一个伴奏器乐、一个道具、一个演员就能撑起一台曲艺表演。

  VI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

  杂技是原始人在狩猎中形成的劳动技能和自卫攻防中创造的武技与超常体能,在休息和娱乐时,又被再现为一种自娱游戏的竞技表演,即为最早的杂技艺术。每一种杂技与竞技都有自身的游戏规则和艺术特点,且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因地域的差异而有不同的规则。

  VII 传统美术(民间美术)

  传统美术又称民间美术,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主要有年画、刺绣、剪纸、风筝、传统编织工艺品、中国传统玩具六个种类。年画最初是由“门神画”演变而来的,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和热闹的气氛,通常用于增添节日气氛、美化房屋。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图案有花鸟、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春牛等。刺绣因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苏绣、粤绣、湘绣、蜀绣被称为“四大名绣”,它们被广泛的用于服装、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用品及屏风、挂壁等陈设品。剪纸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成为中国民间最为普及的传统装饰之一。具有代表性的风格有南方派、江浙派、北方派。风筝源于春秋时代,早期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到宋代,放风筝成为百姓喜爱的户外活动。中国的编制工艺和传统玩具品种繁多、风格各异,均具有原始文化和乡土艺术的特点,一般就地取材,物美价廉。

  VIII 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是指具有高度技巧性、艺术性的手工技艺,它蕴含着我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传统手工技艺的现代价值不容忽视,仍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要求的提高,许多传统手工技艺引入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被赋予了除使用功能以外的文化内涵。

  IX 传统医药

  传统医药是相对于现代医学而言的,它出现在现代医学之前,指与古代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医学实践。传统医药的实践因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继承性的差别而显示出多样性。我国传统医药理论具有较强的“整体观”和“统合观”,而使临床医学形成了独特的治疗观和行为方式,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从整体上把握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强调人体生理与自然环境的统一,认为“气”为万物基始,百病皆生于“气”,“气治则安、气乱则病”,一旦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失衡,就会由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综合分析各种致病因素,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注重扶正祛邪,治标固本。

  X 民俗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的生活,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由于民俗是从当地人民生活的习惯中演变、形成的受地理环境、当地人谋生方式、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显示出浓烈的地方特色。由于民族众多,每个民族又有不同的民俗,同一民俗在不同阶段也有变化,民族间的交流会使民俗相互影响,因此我国的民俗又呈现出多元性、复合性、变异性的特征。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研究的领域至今仍在不断地拓展,主要包括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游艺民俗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