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
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
斗指戊(西南方)
于每年公历 8 月 22-24 日交节
处暑
即为“出暑”
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时至处暑,暑意渐消
诗词中的处暑
《闲适(节选)》
(宋)陆游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处暑气候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节令的这种变化,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等,就是对“处暑”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但总的来看,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
处暑习俗
处暑吃鸭: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处暑节气,民间有吃鸭子的习俗,做法也五花八门。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等,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首先要端一碗送给邻居,叫做“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放河灯: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其中一项重要的民俗是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后来发展为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
开渔节:千舸竞发,捕获海鲜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意味着渔业收获。这个时候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会停留在渔场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
处暑养生
处暑之后,人体阳气逐渐收敛,容易出现困乏的表现。化解“秋乏”,应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处暑”期间,气侯逐渐干燥,这时候容易患口干、咽干、鼻燥、咳嗽等疾病,要注意勤补水,多吃一些滋阴润燥、补肺养心、健脾生津的食物。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同时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和不吃了,就多吃一些苹果、梨、葡萄之类滋阴的水果。
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适当的煮些绿豆汤也是不错的选择。
处暑运动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秋季运动可选择快走、登山、打球等,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以“不累”为标准。运动时间最好选在早晚,中午由于室外天气仍然炎热,要避免户外活动。
万物炽热终归清凉,炎炎夏日终有尽时。今日处暑,让我们在明净的初秋里,将这一份美好与祝福再次送达。在秋天里,感受那一份从容,洒脱、领悟那一份静美,安然。
图文来源:百度百科